励炜普法丨医美“踩坑”背后,不能忽视的法律冷知识
前言
医疗美容作为一种融合医学与美学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众多爱美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法律隐患,如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合格以及医疗事故纠纷等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医疗美容领域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与问题,结合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与治理建议。
医疗美容的法律界定与分类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根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将美容外科项目分为不同的级别,如常见的隆胸、隆鼻等属于较高风险的三级手术,而激光脱毛、小面积祛斑等则属于相对低风险的一级或二级项目。这种分类对于明确监管要求和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级别的项目在机构资质、医生资格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标准,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一级综合医院和门诊部,以及设有医疗美容科的诊所可开展一级项目;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二级综合医院以及设有麻醉科及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门诊部可开展一级、二级项目;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院、整形美容医院可开展一级、二级、三级项目;而可开展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项目的机构是三级整形外科医院和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院。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规定,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美容外科项目医师具有 6 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美容牙科项目医师具有 5 年以上从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美容中医科和美容皮肤科项目医师分别具有 3 年以上从事中医专业和皮肤病专业临床工作经历并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 1 年以上。
医疗美容常见法律问题及法律责任
(一)机构资质
1. 无资质经营:部分商家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这些“黑医美”机构往往隐藏在居民楼、写字楼等隐蔽场所,通过网络推广、熟人介绍等方式招揽顾客。例如,一些小型美容工作室声称可以进行注射美容、双眼皮手术等,但实际上完全不具备合法经营的条件。一旦出现手术失败、感染等情况,机构可能会迅速关闭或转移,导致无法追责。
2. 超范围经营:即使持有许可证的医美机构,也可能存在超范围开展业务的情况。比如,某医美机构的许可范围仅包括一级美容项目,但却违规开展了三级吸脂手术,超出了其技术能力和安全保障范围。
(二)人员资质
1.医生无资质行医:医疗美容手术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操作。然而,一些机构为了降低成本,雇佣无《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医美服务,如让护士或非医疗人员进行注射、手术等操作。
2. 医生跨专业执业:部分有资质的医生超出其注册的执业范围进行医疗美容手术。例如,一名擅长皮肤科疾病治疗的医生,未经专业整形培训,却开展隆鼻、隆胸等整形手术。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许可证或者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虚假宣传
1. 效果夸大:医美机构在广告宣传中常常夸大手术或治疗的效果,使用“一次见效”“永久保持”“零风险”“无需恢复期”等绝对化用语吸引消费者。例如,宣传某种激光祛斑技术可以完全去除所有斑点且永不复发,但实际情况往往受个体差异、术后护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达到宣传的理想效果。
2. 虚假案例宣传:通过伪造或盗用他人的美容前后对比照片、视频等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宣传,使用虚假案例不仅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名誉权,同时欺骗消费者。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同时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等。美容机构对产品违法宣传,构成虚假宣传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有权依据《广告法》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主体进行行政处罚。
(四)医疗美容产品质量
1. 使用不合格产品:医美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等产品,例如采购假冒伪劣的玻尿酸、肉毒素、假体等产品。这些不合格产品可能未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存在杂质、细菌超标或成分与标示不符等问题。
2. 产品来源不明:部分医美机构无法提供所使用产品的合法进货渠道证明,产品可能是通过走私、非法代购等途径获得。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和产品的销售者均有义务赔偿。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五)合同与隐私
1. 合同条款不清晰或不公平:医美机构提供的服务合同存在条款模糊、责任界定不清、权利义务不对等问题。例如,合同中对于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等情况未进行详细说明告知,或者规定消费者在出现任何问题时放弃对机构的索赔权等霸王条款。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未尽到明确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并取得患者明确同意的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隐私泄露:在医疗美容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向机构提供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面部照片、身体状况等,医美机构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易导致隐私信息被泄露、贩卖。
法律责任:医疗机构-《民法典》规定,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等的医疗信息安全制度、保障措施不健全,导致医疗信息泄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止相应执业活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医护人员-《医师法》规定,医师泄露患者隐私或者个人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泄露患者隐私,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最高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六)医疗事故纠纷
法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依法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并组织医疗事故鉴定。同时,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此外,医疗事故构成犯罪的相关责任人员还应承担刑事责任,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选择医美机构前的调查
1. 核实机构资质: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的医疗机构查询系统等渠道,查询医美机构是否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仔细查看许可证上登记的诊疗科目、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其具备开展拟实施医美项目的合法资质。同时,可以查看机构的营业场所是否与许可证上登记的地址一致,避免遇到“挂靠”或“冒用”资质的情况。
2. 确认医生资格:要求医美机构提供拟为其服务的医生的《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并核实医生的执业范围是否涵盖所进行的医美项目。此外,还可以查询医生的从业经历、专业背景、是否有过医疗事故或违规行为记录等信息,选择经验丰富、口碑良好的医生进行手术或治疗。
3. 考察机构口碑和信誉: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朋友推荐等途径,了解医美机构的服务质量、顾客评价、有无纠纷等情况。注意筛选信息,避免受到虚假好评或恶意差评的误导。可以重点关注一些负面评价的具体内容,分析是个别偶然事件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选择机构的参考依据。
(二)签订合同注意事项
1. 明确服务内容和效果:在合同中详细列出医美服务的具体项目、操作流程、预期效果等内容。例如,对于隆鼻手术,应明确使用的假体材料品牌、型号、手术方式、预期达到的鼻梁高度和形状等细节。同时,约定效果评估的时间节点和标准,避免因对效果的认知差异产生纠纷。
2. 规定风险告知和责任承担:医美机构必须如实向消费者告知手术或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发症、后遗症等情况,并在合同中明确记录。同时,约定在出现问题时,机构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和方式,如免费进行修复、赔偿相应的损失等。此外,对于因消费者自身原因(如未遵守术后护理要求)导致的不良后果,也应明确责任划分。
3. 保护隐私条款:合同中应明确医美机构对消费者隐私信息的保密义务,包括保密的范围、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规定机构不得将消费者的隐私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如因机构原因导致隐私泄露,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财产损失等。
(三)消费过程中的证据留存
1. 保留消费凭证:支付医美服务费用时,务必索要正规发票、收据等凭证,并妥善保存。发票上应注明服务项目、金额、收款单位等信息,这是证明消费关系存在的重要证据。同时,对于通过转账、刷卡等方式支付的款项,留存好相应的支付记录,如银行转账流水、支付截图等。
2. 收集病历资料:医美机构有义务为消费者建立病历档案,包括术前检查报告、手术记录、术后护理方案等。消费者应要求机构提供病历的复印件,并仔细核对其中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3. 拍照和录像:在进行医美手术或治疗前、后,消费者可以对自己的外貌状况进行拍照和录像,记录身体部位的原始状态和术后的恢复情况。这些照片和录像应尽量保持拍摄角度、光线等条件的一致性,以便清晰对比手术效果。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机构允许,也可以拍摄关键操作步骤的视频,作为证据留存,但需注意遵守机构的规定和保护患者隐私。
结论
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猛,规范之路任重道远。通过法律分析可知,从业者须严守法规,消费者要强化法律意识,监管部门更应完善体系、加强监管。唯有各方携手,筑牢风险防控网,医美行业才能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为大众带来安心的美丽服务。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公众号不承担由此造成的任何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公众号不承担由此造成的任何法律责任】